在对中国光伏产业多番围剿的同时,美国国内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势头却异常强劲。
据李廷凯介绍,这种电池的主要原材料是玻璃和硅烷等气体,高纯硅用量仅为普通多晶硅电池的1%。这是因为制备薄膜电池时,只需使用大约1微米厚度的非晶/微晶硅即可吸收太阳光谱,而常规的晶硅电池往往需使用大约200微米的厚实硅晶体。
他是原夏普美国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也是湖南共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今年年初出台的国家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培育以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应用系统等为主的多样化市场,同时引导多晶硅等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事实上,发电量的高低除了与转化率有关外,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和可发电的有效时间。在国内同类地区的一项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结果。价格下跌不等于成本下降近年来,多晶硅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多晶硅料的价格一路走低,甚至一度跌破国际公认的30美元/公斤的成本线。
太阳能电池没有万灵丹虽然光能本身是清洁的,但在吸附、转化和发电等环节并非都是如此,部分高耗能和高污染环节的存在,使得某些太阳能电池如昙花一现,其生命力并不长久。记者从图中看到,单晶硅的光电转化率曾一度最高,但在2000年左右其研发却画上了休止符,多晶硅技术的研发则维持至2005年左右宣告结束。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用尽浑身解数,无奈市场一步步倒逼,瘦身成为国内光伏企业首善之道,也是企业为了存活下来所采取的权宜之计。
更有甚者,某些光伏巨头采取多元化经营、过度完善产业链条,给企业资金、人才、管理、营销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多元化非但未给企业带来预期盈利,反而使其陷入亏损泥沼无法自拔。专业化是光伏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内光伏企业前期太过注重规模化、数量化发展,盲目扩张、过度上马光伏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方面严重滞后,大而不强成为光伏巨头引以为傲的资本,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没有丝毫提升。这是国际产业分工的趋势,也是行业内部分工的要求,国内光伏巨头应尽早认清形势、做足准备。欧债危机的持续、欧美双反的威逼导致中国1/3光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多家企业倒闭,以多晶硅为例,自2011年9月以来,国内约80%中国企业已停产。
中投顾问《2012-2016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有所削弱,各行业普遍由多元化经营转向专业化经营,这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而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业也不例外,光伏各产业链条将会得到有效梳理,企业主营业务会更加明晰专业化是光伏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内光伏企业前期太过注重规模化、数量化发展,盲目扩张、过度上马光伏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方面严重滞后,大而不强成为光伏巨头引以为傲的资本,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没有丝毫提升。
这是国际产业分工的趋势,也是行业内部分工的要求,国内光伏巨头应尽早认清形势、做足准备。从人人追捧的朝阳产业变成如今的弃儿,中国光伏企业备受煎熬。中投顾问《2012-2016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有所削弱,各行业普遍由多元化经营转向专业化经营,这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而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业也不例外,光伏各产业链条将会得到有效梳理,企业主营业务会更加明晰。目前而言,瘦身成了光伏企业缩减亏损、降低支出的必要手段,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大幅降低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好消息,部分企业逐渐改变以往一味追逐高增长、高营收的发展理念,转而向专业化模式进军。
萧函认为,专业化经营的最大好处是给企业科技研发、资金运用、战略决策方面带来巨大帮助,企业将更多的资金和管理投入到主营业务,其核心竞争力有望得到提升。欧债危机的持续、欧美双反的威逼导致中国1/3光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多家企业倒闭,以多晶硅为例,自2011年9月以来,国内约80%中国企业已停产。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用尽浑身解数,无奈市场一步步倒逼,瘦身成为国内光伏企业首善之道,也是企业为了存活下来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光伏企业专注于自身主营业务、剥离与主营业务不相干的非主营业务的做法非常明智,企业将因此受益匪浅。
瘦身只是一个开端、而非终点,企业在专业化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也应与之相匹配。更有甚者,某些光伏巨头采取多元化经营、过度完善产业链条,给企业资金、人才、管理、营销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多元化非但未给企业带来预期盈利,反而使其陷入亏损泥沼无法自拔。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认为,光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远超预期,通过自救或他救无法实现脱困,一味颂扬光伏美好前景显然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之心,尽快想方设法帮助光伏企业止血才是当务之急但李河君认为,薄膜电池也有非常显著的优点。
专家认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加快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开发,有助于国内光伏市场的真正启动。从国外应用经验上看,分布式发电是光伏发电应用的主要形式,多数欧洲国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比重超过了80%。随着美国、欧洲先后对我国光伏组件商进行双反调查,我国晶体硅光伏产业受到较大打击,晶硅电池组件商的主要海外市场几乎关闭。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国内已经有一批具有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并购等方式达到太阳能领域世界最高技术水平,能够大规模量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和CIGS柔性电池。2010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迅速,产量为2767MW。薄膜电池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层薄膜制备成太阳能电池,其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同时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更容易与建筑完美结合。
这几年中,薄膜太阳能电池总产量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高位。但是此前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企业人士和行业观察者都不看好薄膜电池的商业化前景,其原因主要是成本和转化率问题。
李河君表示,如果国家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光伏建筑一体化即可市场化,实现新能源产业的最终战略目标。未来,随着更多家庭通过薄膜光伏发电系统来实现自给自足,甚至向电网供应电能,当前以消耗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然而,薄膜电池产业却异军突起,包括汉能控股、天威保变在内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该产业。目前,汉能控股已在广东河源、四川双流等地投资建设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总投资约270亿元。
较2009年开始运营之时,目前天威薄膜的生产成本已经只有原来的30%至40%,而一旦欧洲市场向其薄膜产品打开,将会促进该产业产能规模的大力扩张。汉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其3GW产能用于发电可为一千万居民提供一年的生活用电量,这些产能将在2013年释放,预计实际产量将在2.5GW左右。此前,中国90%的晶硅组件由海外市场消化。在国际市场硅原材料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薄膜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国际光伏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
正因为如此,国内生产经营薄膜电池的企业很少。近日,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时,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认为,双反调查意味着两个重要转变,首先是光伏应用市场由国外转向国内,其次是中国的光伏企业正面临技术的转型升级,而薄膜技术成为未来光伏产业的主流。
据了解,晶硅太阳能电池,一遇小遮挡即可引起明显的功率损失,导致组件温度升高。据了解,实现薄膜太阳能发电成本每度一块钱只需要3年的时间,成本降到每度0.5元需要5年时间,薄膜太阳能有望改变光伏产业格局,带领行业走出困境。
今年以来,国家频繁推出政策,启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尤其鼓励分布式发电。天威薄膜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薄膜组件因其成本低、无污染、能源回收期短、柔性好、弱光发电性好等特点,在分布式应用上优势明显。但是选择薄膜技术对企业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而多晶硅和组件价格持续下降,用同样的价格可以买效率更高的晶硅组件。现在多数欧洲国家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比重超过了80%,未来中国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市场一定会启动。
业内专家预计,未来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提升,国产薄膜太阳能电池在生产成本方面将更具有竞争优势。一旦多晶硅产品被征以高额惩罚性关税,就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不在欧美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范围之列的薄膜产品将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
也可考虑强约束机制,对电网公司每年要求采购一定额度的光伏电量,对发电企业要求配套一定额度的调峰电源等。薄膜不似晶硅,不是单纯购买设备即可以生产,而是需要持续的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同时要做到如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Solar)那样超过2GW的产能规模,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李河君表示,如果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强制助推该行业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度电成本可达到0.3元人民币左右,光照条件好的地区甚至不足0.3元人民币,可以在不占用财政一分钱拨款的情况下实现平价上网。据了解,薄膜电池转化率在10%左右,薄膜电池能否大规模运用主要还是看其转化率。